152医眼看《水浒》01古人如何防“瘟疫”?
作者:书小言
《水浒传》是四大文学名著之一,我们可以欣赏其中记述的历史故事,也能够从中管窥北宋时期我国医学发展之一斑,同时还能在不经意处收获很多传统医学的知识和典故。
在小说一开篇,作者便为天罡地煞星降临世间铺垫了一个复杂的背景——嘉佑三年上春间,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将来。
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可以发现我们同瘟疫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每次瘟疫都会夺走无数人的生命,但这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也没有阻挡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在没有现代医学支持的古代,先人们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创见和做法有许多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并值得借鉴的。
古人是如何防疫的呢?汇总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居住环境消毒。古人没有过氧乙酸和84消毒液,他们给住处消毒使用的是“蜃炭攻杀貍虫法”。
《周礼·秋官·序官》记载“(赤犮氏)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貍虫。”周朝时候,防治瘟疫就安排专人负责消毒的工作,用蜃壳烧成灰,和上水,洒于屋隙,毒死能使人生病的貍虫。这一方法延续到后世,演变成了惊蛰节气屋前屋后撒石灰杀虫驱虫的民俗。现在有些地方盖了新房后,还会在墙上刷一层石灰,也能很好的起到驱虫的效果。
注意饮水卫生。《管子·禁藏》:“钻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也就是说,淘掘井土,使易新水,把井底疏浚一下,清洁水源,可以防止瘟疫。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不在污水处玩耍”“要饮用煮沸过的水”是类似的道理。
烧烟净化空气。古人称之为“萩室防疫法”。新造的房子,湿气停蓄,易生瘟疫,焚烧艾蒿等去除房子的湿气,同时也杀死病毒寄生的虫蚁,让病毒无处藏身。古人还重视用苍术烧烟避秽。清代的《验方新编》有空气消毒方,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不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
增强自身正气。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告诫人们“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并要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古人重视内求,认为正为本、邪为标。预防感染,首重扶正,正旺则邪不能侵。这个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增强正气的方法,古人首推艾灸。古人非常重视趁未病时艾灸,以避免感染疫毒。唐代大医孙思邈提出:“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这是用灸法来预防瘟疫感染。
佩戴中药香囊。古人认为,疫毒是一种偏性极重的邪气。可用药物的偏性来克制疫毒的偏性。可将药物悬挂于门户、帐前或佩戴于手臂、头顶,用来预防疫毒感染。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厉温毒诸方第十五》中记载药囊方老君神明白术散:“术一两,附子三两,乌头四两,桔梗二两半,细辛一两……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
沐浴、粉身、涂鼻。古代虽然没有隔离衣和口罩,但对身体的防护却一样不缺。《普济方》记载治时气瘴疫浴汤方:“桃枝叶(十两)、白芷(三两)、柏叶(五两)上为散。每服三两,煎汤浴之,极良。”
身上抹粉,也能预防温疫邪毒。《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姚大夫粉身方:川芎、白芷、藁本三物等分,下筛,纳米粉中,以涂粉于身,大良。”《串雅内外编》在辟疫条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
应对瘟疫,重在预防。治未病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千百年来的抗疫实践证明,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是值得借鉴和思考的。